顯示具有 醫療保健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醫療保健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天氣濕冷 心血管疾病患者增








天氣濕冷 心血管疾病患者增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
鋒面報到之下,天氣又濕又冷,溫差很大,急診室發現近日心血管疾病民眾增加,署立桃園醫院醫師就提醒民眾除了要保暖,若有服用藥物的民眾,一定要遵從醫師指示用藥,另外在睡覺前,床頭放上一件外套,隨時可以穿上,起床前要轉動身體暖身一下,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機會。(李明朝報導) 


最近鋒面報到,天氣又濕又冷,連帶也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,署立桃園醫院急診室主任徐國芳醫師表示,急診中有不少是因為心肌梗塞、腦出血等患者送往急診治療,提醒民眾在天冷時,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。


天氣變冷,病毒型的腸胃炎也不少,徐國芳醫師表示,天氣冷之下,大家在室內活動變多,要注意個人衛生,才能避免感染病毒型腸胃炎。


家中有老人的民眾,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,心臟內科林韋丞醫師也提醒早上起床時,不要立刻起來,可以先轉動一下身體,並且添加衣物,若有服藥的民眾,一定要按醫師指示用藥,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。


自費藥較好? 七成民眾願意加價買藥








自費藥較好? 七成民眾願意加價買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
民眾就醫時常會發現,明明藥品或醫材,健保都有給付,但醫師有時還是會建議患者自費負擔效果較好的藥品,有七成的民眾表示願意多花錢買藥、動手術願意自費購買醫材和藥品。「加價」、「加值」的服務成為台灣醫療的新趨勢,提醒民眾並不是較貴的藥就一定比較好,有效比較重要。


根據一項「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」調查就發現,有七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藥品和醫材,認為「健保吃不到好藥」、「自費的藥比較好」。


許多民眾在就醫時也常發現,醫師會推薦使用對病情較有幫助的藥,但這些藥卻要自費負擔,或是家中如果有先天心臟病的孩子,許多家庭常因手術中使用的先進醫療器材健保不給付要自費,而感到沉重的經濟壓力。


明明每個月我們都有繳交健保費,除了保障我們生病感冒、頭痛、扭傷等小病痛,但有天如果遇到生命交關,急需要使用特殊的藥材時,卻礙於健保財務資源有限而無法負擔,只能選擇自費救命。


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指出,造成上述這些情形的原因,是因為健保不斷砍藥價,導致不少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,新藥總是先在別國上市,最後才進入台灣,而且是在自費市場,病人如果想要更好的選擇只好自己埋單。古碧玲說:「很多原廠藥是不願意進台灣的,因為價格被殺到讓他們不想進台灣,所以每次有新藥時,我們是最晚到用新藥的國家,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」


明明有些藥品和藥材健保都有給付,為什麼病患還是常常面臨被告知「要自費付擔」的情形呢?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一語道破其中的原因,就在於醫院「想賺錢」、「要生存」,民眾為了得到更的醫療品質,只好自掏腰包,滕西華認為「藥有沒有效最重要」,提醒民眾要破除品牌迷思,不應該以價格來斷定藥物的好壞,並不是較貴的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。


八成民眾有過背痛經驗 預防勝於治療








八成民眾有過背痛經驗 預防勝於治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
根據統計,約有八成民眾在生命過程中,會因各種不同的創傷或退化性因素,而出現下背痛的症狀。醫師指出,下背痛症狀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,尤其上班族坐的時間明顯增加,長時間姿勢固定,也成為背痛的主要原因,因此適度的運動則是可以減輕背痛的發生。(彭清仁報導)


新竹馬偕醫院骨科醫師葉雅菱表示,背部是一個動態的構造,包括了脊椎骨、神經及許多的肌肉,而各個組織之間都會互相影響。下背痛是一個症狀,最常見的原因是背部筋膜發炎,尤其上班族坐辦公桌,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個姿勢太久,會造成背部肌肉的壓力而疲乏,演變成慢性肌腱炎產生酸痛。這一族群的病患也容易因肌肉缺乏彈性,在日常生活或暖身做的不完善下運動,造成背部肌肉、韌帶、肌腱的拉傷、扭傷、或挫傷。


另外,椎間盤突出症,病因是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,導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,壓迫坐骨神經根,引起所謂的坐骨神經痛,一般為單側。剛開始時多半是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,突然發生背部劇痛,患者大都認為是閃了腰,休息幾天就沒事,但是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,大腿外或後側,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。而骨刺或是停經後女性,容易因骨質疏鬆症造成壓迫性骨折,這也是老人駝背的主因,都會有下背痛的情形出現。


葉雅菱醫師提醒,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,良好的姿勢,儘量減少背負重物,讓腰椎以及附近組織不受過多重力壓迫,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;如果已發生下背痛,應就醫評估,針對病因治療,不要輕忽問題之嚴重性。


季節交替風濕痛 加強保暖及日曬








季節交替風濕痛 加強保暖及日曬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
老人家總說自己的關節是氣象台,一旦要變天就會搶先報,究竟季節變化對關節影響是病人主觀感受還是有客觀證據?台南市立醫院醫師葉宏明指出,確實有許多研究證明多變的氣候會使風濕關節炎病患病情惡化。


「這是日本的研究,春天不只在主觀或客觀的研究上都是比較高,抽血檢查的確是發炎指數比較高」


另一個學者研究是從一到十二月的觀察,結果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二病人病情隨之變化,春天(4-6)和冬天(11-1)最常造成病情惡化,反而最冷的2-3病情沒有明顯改變。


「明顯可見,最高的是十二月及一月,另一高峰是四到六月;季節變化關節炎容易發作。最冷的月份是二月,但是病人並未比較多,因為季節不會忽冷忽熱,季節交替時,關節炎容易發作,風雲起,關節痛!」


關節遇寒血管會收縮,血液循環變差,肌肉關節緊繃,疼痛會加重,葉宏明醫師指出,風濕在現代醫學觀點並非指某特定疾病,而是一類疾病總稱,是指侵犯關節和關節周圍肌肉骨骼肌鍵韌帶筋膜等疾病,常見的有「類風濕關節炎」、「退化性關節炎」等。


「一般的症狀包含走路時會痛、早晨僵硬、關節觸痛腫大、活動範圍受到限制,還有關節附近灼熱等,就要考慮到風濕科檢查一下。」


市立醫院風濕暨老年科醫師吳重慶也表示,坊間販售特效藥,吃了馬上不會痛,很多患者一味追求止痛藥的特效,忘了保養自己的身體,尤其是從熱的房間進入冷的空間,冷熱交替之間最容易發作,睡覺時只蓋腹部,忘了蓋大腿部位以下,還有對著腳部吹冷氣,也都是致病的原因


「要保養保健,發生的時機通常就是突然從冷或熱的地方進入溫差太大的空間,所以春天最容易發作,晚上睡覺沒有蓋腿部,保證你隔天一早腿舉不直,骨節會酸,還有開車時,冷氣朝著腳部一直吹,停車之後可能無法站起來」


葉宏明醫師說,保健之道從日常生活中就該養成習慣,秋冬交替應該做好護膝保暖,並且要多曬曬太陽,增加維生素D的製造。


「天冷要保暖,必要時帶護膝,控制體重,減少膝蓋負擔,適度運動,比如說走路、游泳,訓練大腿力量,可以減少關節磨損負荷,水中有浮力,像跑步、上下樓梯都要避免,或是屈膝半蹲也不要,冬天也要多曬太陽,維他命D一旦少,可能會增加一些關節不適」


「護膝、保暖、曬太陽」簡單三口訣,再配合適度運動,可以緩解秋冬交替風濕痛。